近日,聯合國宣布世界人口達到80億,到了21世紀30年代,人口數應該會超過90億。紡織服裝未來的市場需求正在擴大,衣食住行是基本需求,但細細一想,事情遠遠沒有那么簡單。
▎紡織,“第一桶金”的不二選擇
現在世界上最主要的市場還是歐美發達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的人口大部分已經陷入了老齡化,人口增長率非常低,市場需求的增長量非常有限,屬于存量市場。
而未來的人口增長,更多的是印度、東南亞、非洲等地在醫療、糧食、衛生條件變好之后的自然結果,溫飽屬于人口的基本需求,新興人口這部分的紡織品需求從數量上來說絕對不會少。
因為自然資源豐富,非洲國家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不過與歐美國家對非洲的政策不同,我國對非洲國家的策略一直建立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基建,建立各種工業園區,讓其獲得自身的造血能力,逐漸進入現代社會。
對于剛剛開始進入現代化的國家什么行業最合適?歷史已經已經一次又一次地給出答案,就是紡織業。事實上,不只是大家較為熟知東南亞,哪怕是非洲,近年來紡織業發展也很快。
早在 2020 年,全世界范圍疫情爆發,各大紡織服裝工廠都停止作業。然而,非洲的服裝出口卻很快從 2020 年第二季度的中斷中恢復過來,同年第三季度達到 16.67 億美元,第四季度達到 15.97 億美元。
到了 2021 年,非洲的服裝出口穩步上升,四個季度的出口額分別為 16.74 億美元 /17.03 億美元 /19.23 億美元 /19.89 億美元,這些數字表明非洲的服裝出口正在逐漸增加。
隨著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無論是早先的東南亞,還是“百廢待興”的非洲,未來都會是中國紡織產業的競爭對手,但這就完全是壞事嗎?
▎是挑戰,更是紅利
新興的紡織市場與老牌紡織強國中雖然有競爭關系,但更多的是互補,很多東西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取代的。
就拿原材料化纖行業來說,雖然看著產量大,但想要生產出合格的化纖產品需要的工業門檻可不低,而這些行業對人工成本的依賴反而沒這么高,反而對技術、原材料價格還有人才密集程度更為敏感。
此外,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在大部分領域中,中國的紡織生產的技術能力已經在世界上具有相當的競爭力。歐美的高端市場已經被先入為主地搶占,中國想要進入的難度很大,對于一些新興的市場,國內的紡織品,尤其是一些高端的紡織品由于性價比具有絕對的優勢,在國際上幾乎沒有替代品。因此,未來低端紡織品在國際中的競爭或許會更激烈,但對于肯在技術上鉆研的紡企,機遇是大于挑戰的。
▎危機不容忽視
紡織服裝行業一直都是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供應著大量就業崗位,在保障就業方面功不可沒。國內紡織行業快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2001-2010
中國加入WTO組織之后,外貿需求驅動國內紡織業快速發展,逐漸成為世界紡織工廠。截止到2010年,中國棉布產量383.45億米,紗產量2717萬噸,化纖布產量170.75億米。
2011-2017
隨著人工、土地等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產業進入瓶頸期。紗和化纖的產量增速顯著放緩,棉布和服裝產量整體上出現了波動式下降的趨勢。
2018至今
產業主要產品產量呈現負增長狀態,行業逐漸顯現出疲態,已經走到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
30年的高速發展,產業已經形成世界級的全產業鏈。但是“中年危機”也相伴而來。
第一,紡織服裝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行業,長期依賴人口紅利。過去三十年,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為行業帶來了足量甚至是過量的人口紅利,為行業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成也蕭何敗蕭何,隨著經濟發展,生育成本攀升導致出生率逐年大幅度下降,人口紅利蕩然無存,直接導致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第二,為了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廣低碳環保生產,國家對制造業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而紡織業作為工業類第二大污染產業,基本被新《環保法》拿捏的死死的,排污門檻屢次提升。
第三,中美貿易戰的開始。美國是我國紡織品最大出口市場,也是我國紡織業最大棉花供應商,占到總供應量的44%。貿易戰爆發后,美國第一輪就是針對棉花征收關稅,使當年每噸進口成本提升了3500元以上,對我國純棉水刺非織造企業重重一擊。第二輪美國開始加征關稅包括各種原料(棉、毛、絲、麻和化學纖維)的所有紗線、面料、產業用紡織品以及部分紡織機械類產品。中國紡織品成本直線拉高,其在美國地位受到新興國家挑戰,比如墨西哥、土耳其等。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路在何方?
龍頭企業具備資金和技術優勢,向海外轉移產能可獲取當地的成本優勢,已經或官宣確定設廠大企業比比皆是,但是在轉移過程中多多少少也遇到一些困難。
首先,東南亞產業鏈和國內產業鏈不是一個量級,其原先定位就是做代工的,很多原材料需要由中國供應,原材料高昂的運輸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勞動力成本上優勢。
其次,東南亞工人素質沒辦法和中國工人相比,中國工人吃苦耐勞、加班狂魔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出了名的,東南亞因為歷史原因,工作態度多參照歐美但卻沒有歐美技術1/10,有企業家曾表示,中國工廠生產效率約為東南亞工廠的2.5倍,疊加這個BUFF基本把生產成本優勢抵消了。
最后,風土環境、宗教信仰、語言不通等也是中國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部分中國企業到東南亞國家開廠時語言不通,需要翻譯陪同,產生了不少人力和時間成本。
但勞動密集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仍是向原料端和消費端兩個方向發展
在紡織行業價值鏈條中,最賺錢的品牌和銷售主要掌握在美國、歐洲和少數日韓企業中,其次先進面料生產日韓處于領先位置,高品質羊毛等原材料澳大利亞具有話語權。而從整體來看,中國、東南亞等國家還是位于價值鏈條的低端。
中國紡織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如纖維和紡織材料的研發,向產業鏈的兩端優質原材料及品牌銷售延伸,產業的低附加值部分向周邊國家轉移是經濟發展規律。
相對于產業接收國,中國紡織服裝業有著完整完善的產業鏈條,品質較好的原材料:如棉花和羊毛等,也有完善的生產基地。中國具有高素質的紡織技術工人,工業自動化程度高,單位生產效率高,化工行業發展突飛猛進,轉向高端原材料端的轉移不是問題。
另外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隨著居民消費升級和國產品牌的發展,有助于紡織服裝業、品牌設計端的國產品牌發展,目前部分口碑較好的國產品牌積累已有成效。
在紡織服裝體量、產業鏈配套的巨大優勢面前,中國紡織服裝業在全球貿易的地位難以動搖,以越南為例,曾傳出越南紡織出口超過深圳這樣信息,但細細追查,其主要出口地依然在于中國市場,而越南進口合成紗主要來自中國,越南的紡織業更像是中國產業的下游。
中國紡織業面臨勞動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但是完善產業鏈、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方面對比之下仍有較大優勢,生產質量和單位效率仍然高于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產業升級,我國產業向附加值高端制造業遷移是必然趨勢。